今天2018.12.7是107學年度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剛滿100天,收到學校發下的學習單要孩子寫下自己上學以來有那些收穫,看著孩子拿著筆用注音混著國字一筆筆寫下自己上一年級的心得,心裡有不少感動與感觸。
對許多爸媽來說,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著實是一項大考驗,七點半要上學、沒有點心時間、聽鐘聲上下課、回家有作業、還可能要去安親班或補習班繼續加強英文、數學…這段時間跟同樣家中有小一生的爸媽聊天時都發現以下「神秘魔法事件」:
永遠是滿的魔法水壺: 上學帶著滿滿的水壺出門,然後放學時水壺幾乎是滿的帶回來,正想嘉許孩子喝完會記得自己加水,一問才知原來整天根本沒喝幾口水…
「聽到才會想到」的尿尿咒語: 放學接孩子時,大人隨口一問「今天有記得上廁所嗎?」,孩子便忽然感覺一陣尿意…原來下課忙著玩,總是忘記上廁所…
消失的神祕文具: 據說是最常搞失蹤就屬橡皮擦,一個月買三、四個時有聽聞;膠水、剪刀也常常會「瞬間移動」,孩子堅稱自己四處都找不到,然後根本安穩躺在書包底層或是抽屜小角落
深不見底的驚奇書包: 爸媽幫孩子收拾書包,經常可以從裡面「考古」挖出一些「陳年物件」: 吃剩的早餐、營養午餐發的水果、不知道哪一天的臭襪子(而且只有一隻?!)、一坨坨衛生紙、糖果紙、或是路邊撿來的花瓣、樹葉和石頭…
不開燈也看得見的神奇視力: 回到家,沒有大人逼催,寫作業拖拖拉拉是家常便飯。好不容易拿出作業後,就自顧自趴在書桌上開始寫,永遠都忘記要先開檯燈(據說都是貴鬆鬆的護眼牌)…
其實,看著孩子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生活,除了課業和才藝的學習,有一個更重要的能力更需要家長們重視並且及早協助孩子培養建立,我將此能力統稱為 「照顧自己的能力」。
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
甚麼是「照顧自己的能力」? 裡面可以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大面向,生理層面舉凡冷熱、飢、渴、累、病等等,生理層面則包括各種學校和家庭生活中孩子遭遇的情緒狀況,開心、失望、成就感、沮喪、被拒絕、孤單、挫折、害羞、好勝心等等。
對小一生來說最重要的學習項目,首先可以從生理層面練習照顧自己,等到適應學校作息後,則可以再進一步陪伴孩子練習照顧自己的心理。
以前在幼兒園常常是老師帶著全班孩子們一起上廁所,老師也總是會三不五時提醒孩子們喝水。進入小學生活,班導師要同時處理這麼多孩子的大小事務,根本無暇再耳提面命這些基本生活能力,孩子就必須盡快養成自動自發的能力,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在校作息。
回到家庭生活中,爸媽太過體貼、周到,有時就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忘了啟動自己的「本能」,例如房間光線太暗,爸媽看到可能會嘴巴叨唸一聲「連檯燈也沒開,這樣會近視啦!」,然後走過去「順手」就幫他布置好舒適的寫作業環境。
爸媽在孩子身邊總三不五時忍不住問一句:「會冷嗎?」「會熱嗎?」大人們噓寒問暖,把孩子們伺候得太周到,結果孩子連自己 何時冷何時熱都搞不清,不知因應活動量和氣溫調整衣物,孩子總是穿著短袖流鼻涕,卻沒想到去拿件外套來穿;明明穿著外套已滿頭大汗,卻要等到大人提醒「會不會太熱啊?」才想到要脫掉。
「溺愛」的最大問題在於「代勞」
有很多「媽寶型」的人格,其實就在這些不知不覺的「關懷點滴」中養成,久而久之,孩子的事變成爸媽的事,孩子的責任變成爸媽的責任,然後有一天就會聽到孩子滿口抱怨著自己遭遇的不順遂,通通歸咎成「都是你害的…」有些人因為害怕溺愛孩子,結果對孩子很嚴厲、不敢任意給予讚美、鼓勵,深怕自己給孩子支持和肯定會寵壞了孩子,但這完全是曲解了「溺愛」的意思,「溺愛」的最大問題在於「代勞」,父母幫孩子做完他本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孩子不一定會感謝父母,反而會因為父母的代勞行為,削弱了他的自信心和對生活的掌握感,若事情順利成功,他只會覺得「與我無關」,若是事情發展不順利,他更會兩肩一聳、把一切歸因為「they的錯」。凡事看做理所當然時,孩子不但不會因為「需求被滿足」而感到快樂,反而會失去人生的滿足感、感到自卑、或是失去動力和興趣。
因此我們在陪伴孩子時除了三申五令重複一些規矩步驟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建議自己思考問題並找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以下分享一些爸媽可以陪孩子一同討論的「生活狀況題」:
上廁所時忘記帶衛生紙了…
上廁所時門鎖忽然卡住打不開了…
不小心尿在褲子上時…
在教室忽然吐了滿身…
自己或是同學在操場跌倒受傷了…
忘記帶水壺去學校但是口很渴時…
忘記帶課本去學校或是忘了帶作業回家時…
放學時一直等不到原本應該來接你的大人時…
遇到高年級的學生來欺負你時…
這些題目在過去的一百天中都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的孩子或是他的同學身上,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重要的是爸媽可以藉由跟孩子討論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和應變,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照顧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我能感」,當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和影響力,他可以自己決策、自己判斷,他將會自然而然建立起自信心和高自尊,這樣的孩子,會更勇於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夠有彈性去接受人事物的臨時變化,對孩子的長期心理發展都有很大的益處。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能夠扶著欄杆站起身子時,開心看著你的表情嗎? 記得孩子第一次拿筆畫出喜歡的圖案時,興奮地揮舞著作品喊著:「媽咪妳看我畫的!」人都有被肯定的慾望,當自己能力愈強、會得愈多,對自己的感覺也就更良好!
當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之後,下一步他就會想要照顧身邊的人,而爸媽此時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照顧」,即便不放心、即便不忍心,都要試著接受孩子的照顧,因為當你接受孩子的愛,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信任和肯定。
前陣子火熱的「男友該不該幫女友剝蝦話題」,套用在親子互動中也是很有戲的呢! 記得當我們讓三歲的兒子第一次挑戰自己剝蝦子,一開始他對大人的「放行」感到非常興奮,小手捏著蝦頭、蝦腳研究、眼神充滿好奇,但是手指靈活度還不夠,一直沒法殼肉分離而大感挫折幾乎要放棄,艱苦蹂躪一番後,才終於完整撥出碎碎的蝦肉。剝蝦也是需要經過一次次的練習,終於孩子開心地用他油膩膩髒兮兮的小手剝出完整的蝦肉遞到我的嘴邊說:「媽咪給你吃!」 我馬上開心接受,再搭配誇張的口吻讚美道: 「你剝的蝦子真美味,以前都是媽咪剝蝦子給你,現在你也會剝蝦子給媽咪了呢!媽咪好高興喔!」然後姐姐見狀立馬也說:「 爸爸那我也剝蝦子給你吃!」 爸爸卻不假思索、一口回絕說:「 沒關係,你自己吃就好! 」當下我就跟老公說:「偶爾就讓孩子照顧服務你一次嘛~」那一天看到爸媽吃著自己剝的蝦,兩個孩子的成就感可是大滿足啊!
所以,爸媽可以偷懶一點,看到孩子又忘了喝水、忘了吃東西、忘東忘西…就到他身邊輕聲問一句: 「孩子,你今天有沒有照顧自己啊?」至於該採取甚麼行動,就讓他自己看著辦吧!
寫到這裡,是否您也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 其實很多成年人也都還沒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呢! 所以,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今天就開始問孩子: 「你有照顧自己了嗎? 」
歡迎轉貼分享!
若是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 "拍拍手",讓我寫出更多作品!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1–10個拍手。
如果你/妳願意轉貼我的文章,請給我11個以上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請記得「Follow」我 : S.T.工作筆記,您的肯定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