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向超級藍月許願了嗎?

心想事成有可能嗎?

圖片來源: https://playgroundai.com/

昨天晚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超級藍月」(註1),除了吸引天文迷追月之外,也有很多命理、星座專家提出「向藍月許願」一說(註2),大致就是提醒大家把握超級藍月的非凡能量,認真許下心願將有機會一償所願。不知道昨晚大家有沒有一睹超級藍月的風采並且向宇宙下訂單呢?

心想事成有可能嗎?

命理、星象學研究有其專業,在此我就不多討論,但向超級藍月許下心願就可能獲得實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段論述,是否真的可能呢? 事實上,心理學中對於「#心想事成」的相關研究還真不少,也有很多科普的書籍在討論這個議題。

例如《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一書中就提出人的信念往往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指我們腦中的種種想法或認知,往往會影響著我們行動,當我們相信某件事情必然會發生時,這件事也將有極高的機率被實現。該書的推薦者台大心理系教授謝伯讓老師也提到,已有不少心理學實驗證實了「心理預期」可能會對大腦的許多區域產生影響,並且會導致人們的行為與認知出現變化。

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中,也有一章特別提到「預期效應」,指出心理預期不僅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詮釋,甚至感官知覺可能也會受到影響,例如產品的廣告、包裝或品牌,都會引導人產生預期心理,平價的酒裝在高級的酒杯中似乎也會變得更好喝。在行銷最常運用的手法之一也有運用了這樣的心理效應,價格的高低同樣會影響人們對影響的反應程度,當價格越高的事物,人們就會更願意相信它能夠提供較好的體驗。

心理學中有幾個理論很常被拿來討論「心想事成」現象,分別是「自我應驗預言」、「認知偏誤」、「安慰劑效應」。

自我應驗預言

自我應驗現象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Thomas夫婦於1928年提出,指出「如果該人將情況定義為真實的,那麼他們的結果就會是真實的。」另一個常聽到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是類似的概念,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進行一項實驗:他先告訴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優於他人,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樣,但在後續的追蹤觀察中,他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表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據此結果他提出,「期望目標」會影響「實際表現」。

因此從這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即可發現,自我應驗預言其實是個雙面刃,尤其在親職教養/學校教育實務中,有時成也於此、敗也於此,例如當學生被檢定為「資優生」,可能就會相信自己有較優異的智力並且更積極在學業成績上取得相對好的表現,同理,一旦學生被標記為「放牛班/壞學生」,就更可能傾向「放飛自我」,反正師長對於他的學業表現也沒有太多期待,也就認為自己不需投入努力。

所以家長/老師們也都要留意自己不要輕易說出潑冷水的評語,諸如「沒天分」、「不可能的」、「不要肖想」…等。相對的,標籤正向的自我預自將有利於提升創造與生產,也就是當我們真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機會可以獲得成功時,我們也將會更願意嘗試行動與付出努力,而這樣的投入自然會導向一個積極的成果。

確證偏誤

認知偏誤理論也常被用來解釋「心想事成」的現象,其中特別是「確證偏誤」。心理學家華森透過實驗發現,多數人傾向使用「正例」來支持自己的假設,也就是說人們通常會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的訊息,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證據,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假設。因此,「心如何想」,事情自然就是往那個方向走,當你相信自己可以藉由超級藍月的加持獲得夢想實現的力量,你也會不自覺的將生活中的好事詮釋為超級藍月的效果。

不過,預言可能也有好有壞,例如有些人若深信自己今日「水逆」,可能就會發現果真諸事不順,出門下雨沒帶傘、忘記重要會議時間、或是遇到奧客之類。向這種情況,經常也是受到「確證偏誤」的影響,因為相信某事必然發生,而對相關現象或證據變得更加敏感。

安慰劑效應

心理學中還有「安慰劑效應」一詞,或許可用來說明「心誠則靈」的現象。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病人被給予安慰劑時,雖然不具治療效果,但卻因為「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進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人們可能無法判斷某個事物是否為安慰劑還是真正有效,但基於對該事物的期待和信念,有時確實會帶來實質的正向效果,並且對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作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實例就是「有拜有包庇」的觀念,好像向了神明許願後,原本惶然不安的心情也能獲得安定,當心中有了把握,事情就會往期待的方向發展。

認知的力量

讀到這裡,是否會發現,原來腦子裡怎麼想,竟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而腦子怎麼想,其實就是心理學常說的「認知」,你的觀點、態度、思考模式都是一種認知,當認知出現改變,我們的行為、情緒也都會連帶出現變化。

再回頭提一下前面說過的畢馬龍效應,心理學家羅森塔後來分析這些被預言的學生之所有能突飛猛進,可能有幾個因素所致:1.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高智商」學生「因材施教」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tudents),更加用心並給予更多艱深的教材或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2. 老師不自覺中對這些學生更投入感情、並給予更多的回饋指導,如更挑戰性的問題。 3. 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更多在課堂中活躍表現的機會。當老師在教學上做出了前述調整,學生們表現優異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爾。

所以,當我看到有命理學家提醒人們,向超級藍月許願時,務必真心誠意、周詳思考可能的細節、最好連行動的計畫都想清楚,我忍不住笑了,因為他一定有讀過心理學,才知道「心誠則靈」的根基其實 源自大腦

除非你許願後依舊毫無作為、只是「停在空想」,不然,當你都如果如此竭誠用心的思考、評估與計畫你的願望,並且在「超級藍月」的輔助下採取積極行動,這樣,還能夠不心想事成嗎?

#超級藍月 #心想事成 #心理學
#自我應驗預言 #畢馬龍效應 #確證偏誤
#向宇宙下訂單 #我的訂單是追蹤人數破萬
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中央氣象局指出,「藍月」並非是藍色的月亮,而是指同月份的第2次滿月,且超級藍月是俗稱,天文科學上稱「近地滿月」。此外,超級月亮也將引起天文大潮,沿海低窪區域慎防海水倒灌、局部淹水。而此罕見的超級藍月現象,從1951至2050年,百年間只會出現4次,分別在1996、2010、2023年,下一次得等到2029年。

註2: 相關文章
<2023超級藍月 雙魚座超級滿月至秋分,12星座圓夢機會增強>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strology/74607
<超級藍月今晚別錯過!12星座「這樣許願」下半年更幸福> https://udn.com/news/story/7268/7408009

圖片來源: https://playgroundai.com/

--

--

S.T.工作筆記

非典型人生的實踐者,從大眾傳播到MBA、從管理學到心理學,經歷外商、創業、與專業進修,人生持續挑戰著各種未知與可能。台大心理與政大企管雙碩士,現為臨床心理師、法官學院講師、UDN鳴人堂專欄作家、未來Family嚴選作者。授課/活動邀約請洽:lovetalks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