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支持,除了撒幣補助外,還能怎麼加碼?

--

來源: https://www.bing.com/images/create/

8月1日,「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正式上路。因反應熱烈,不到半個月各縣市便陸續額滿、暫停預約服務。

當時,我看到平常追蹤的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紛紛公告「不再接受預約」,心中也頗意外,政策公告明明是從112年8月1日到113年7月31日、預計執行一年的專案,怎麼不到半個月就喊卡?

僧多粥少的補助能走多遠?

9月5日,衛福部終於開記者會做出回應。根據統計,自執行方案以來,總共服務了5,700多人,使用年齡層以24到30歲占7成為最大宗,女性比例較高,其中篩檢出1,710位高風險個案,被轉介到精神醫療機構,佔此方案的總諮商人數約3成。因此衛福部宣布會再追加7,800多萬元預算,可再多服務1.6萬多人,是原先5,700人的近3倍。

不過我查了一下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2023年7月份全台灣15~30歲的人口是420多萬人。以這次方案的額度來換算,比例大約是0.5%,只能說立意雖美,但還是僧多粥少。

這一次心理司長大刀闊斧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雖在執行上顧及好領、好用的精神,但政策設計卻無法刺激民眾自費諮商,而且政策推行後居然不到半個月就「額滿」,究竟是最初設計的預算額度太少?還是錯估民眾的迴響參與意願?總之,讓人有種政策設計過度理想化的感受。

心理治療屬於療程,不是立即見效!

對於這次的政策,我認為政府只是幫忙起了個頭,後續還是要靠個案自己繼續下去。畢竟心理治療通常是一項療程,也就是需要進行至少要6~8次甚至更多,才能逐漸產生改變。就像醫美保養、牙齒矯正、運動健身等,都需要時間才能見到成效,對身體外型的鍛鍊保養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複雜的心理。只憑著政策補助的3次免費心理諮商,無論心理師是哪個學派、功力如何、年資深淺,都不太可能、也不該期待獲得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我認為,民眾應該把這三次的免費諮商視為一種「體驗方案」,就像是補習班、課程、服務業都會有第一次免費或折扣價的概念,如果體驗過後覺得喜歡,再決定是否購買。從行銷學觀點來看,就怕民眾在政策補貼過後產生「有補助才諮商」的定錨心態,就像是有買一送一才到星巴克消費的心情,雖然有了不錯的諮商體驗,但卻不願意被轉介至精神科接受治療或是繼續自費諮商,讓治療的效果無法延續,甚是可惜。

我也好奇,不知道在第二波加碼的7,800萬預算消耗完畢之後(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料想也是月餘內就會被搶光),接下來心理司會怎麼行動?社群網路上對此政策的回應多是正面肯定,還有不少民眾表示超過30歲的族群也亟需心理諮商,顯然大家已經愈來愈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對於踏入心理諮商似乎仍多躊躇不安,或有經濟考量而保持觀望。不過,以目前預算吃緊的狀況來看,要擴大適用至不同族群人口,恐怕又是另一個挑戰了。

心理諮商三倍券

或許,任何社會福利政策終究要面對的就是資源有限、需求無窮的考驗,就像是廣發「振興經濟消費券」一樣,可以帶來短暫的歡樂消費氣氛、吸引選票,但只有「好領、好用」,卻無法真正刺激長期的經濟成長。於是這幾年消費券也逐漸轉型為「三倍券」、「五倍券」,人民得先花一部份的錢,才能換取由政府補貼後的額度,期待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真正擴大需求、提升經濟動能。

若是未來有機會繼續推出心理諮商補助方案,或許可借鏡三倍券、五倍券的發行經驗,例如採取先自費後補貼部分費用、部分補助較長期的諮商等。

除了持續強化校園心輔制度,接應年輕學子的心理需求,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可以和勞動部合作。

新婚夫妻、新手父母和職場新鮮人,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如果想持續針對年輕族群提供介入服務,其實透過腦力激盪能有更多創意作法。例如針對30歲以下的新婚和新手父母族群進行介入,也可以與戶政機關攜手,在許多接觸時機點(例如結婚/離婚登記、除戶登記、生產、新生兒施打預防針等)進行心理衛教和心理健康快篩。尤其照這次心理司的新聞稿,似乎是將及早發現自殺意圖/憂鬱症等高風險族群視為重要的政策目的之一,這樣的方式或許更能協助找出有需要的人。

另外,除了持續強化校園心輔制度,接應年輕學子的心理需求,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可以和勞動部合作,鼓勵企業主納入「EAP員工協助方案」,由雇主引入系統化的方案與資源,諸如工作適應、人際、婚姻、家庭照顧、健康、法律等,以預防及解決可能導致員工工作生產力下降的組織與個人議題,使員工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提升競爭力。方案可由企業主和員工各自負擔部分成本,企業主能以大量、長期採購來進行議價,爭取較優惠的價格,也是一種雙贏。

總之,透過政策讓民眾重視心理健康、體驗心理諮商,是非常好的想法,但需要更務實長遠的規劃。只要能從一個人的生命發展階段來思考,其實便能想出更多有創意且具體的心理健康照護政策,加上跨部門的資源整合協調,其實比單次性的費用補助更有機會照顧到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

期待接下來政府能推出更長久可行的政策。畢竟,照顧心理健康是一生的功課,15歲未滿、30歲以上的族群,雖然此刻沒有政府補助,但也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喔!

--

--

S.T.工作筆記

非典型人生的實踐者,從大眾傳播到MBA、從管理學到心理學,經歷外商、創業、與專業進修,人生持續挑戰著各種未知與可能。台大心理與政大企管雙碩士,現為臨床心理師、法官學院講師、UDN鳴人堂專欄作家、未來Family嚴選作者。授課/活動邀約請洽:lovetalkstw@gmail.com